麻豆精品导航,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欧美私人情侣网站,97伦伦午夜电影理伦片

與其教孩子成功,不如教孩子善良,一位沃頓商學院教授的人生忠告

今天,如果你去調查美國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擁有什么,超過90%的人會說,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學會善良。但是當你問孩子他們的父母想要什么,81%的孩子會說,父母看重的是自己的成就,而不是關愛他人的善良品質。


到底我們要培養一個怎樣的孩子?在善良和成功,它是魚和熊掌的關系嗎?今天這篇文章對于善良這一品格的探討,非常值得大家深思和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善良并非是懦弱的根源


在這個發達的社會里,父母往往會對孩子們的個人成就和幸福更加關注。不管我們多么贊揚善良這些品質,但實際上我們并沒有向孩子們展示出,我們有多重視這些特質。

 

也許我們不應該為善良的減少而感到驚訝。在美國大學生的年度調查分析表明,從1979年到2009年,他們在同情和站在他人角度考慮的方面有大幅度的下降。這些年間,學生越來越不會對別人的不幸感到擔心,也不太會為別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感到不忿。

 

不僅僅是人們關心的更少,他們似乎也更不愿意去幫助別人了。在一項實驗中,一位社會學家分別在2001年和2011年進行試驗,在美國的幾十個城市發放了數千封看似從信箱里掉出來的信件。


微信圖片_20200424160346.jpg




從第一輪到第二輪(從2001年到2011年),這些丟失的信件被樂于助人的過路人撿起來并放入信箱的比例下降了10%(而在加拿大進行同樣的實驗時,樂于助人的情況卻沒有減少)。


心理學家發現,199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和他們的前輩一樣,相信其他遇到困難的人應該得到幫助。但是與前輩不同的是,95后的孩子們認為自己應該去采取行動幫助他人的責任感沒那么強。比如,他們不太愿意向慈善機構捐款,甚至沒有表示有意愿去這樣做。

 

在當今互聯網社會里,每個人都因為手機彼此隔閡,如果我們無法真正的關心彼此,那么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價值觀。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看到有很多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們的成就,從而忽略了對于善良之心的培養。他們似乎把孩子的榮譽也看成了自己的榮譽,而孩子們的失敗就是自己作為父母育兒的失敗。


微信圖片_20200424160351.jpg


甚至還有一些父母,會巧妙地阻止孩子們善良之心,因為他們認為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世界中,善良是軟弱的根源。


比如,有一些育兒圈子里,如果學齡前兒童玩耍的時候表現出來了自私的一面,就會有些人反對對此進行干預。這些家長擔心,進行干預可能妨礙孩子學會堅持己見,并且認為與其培養一個不會說“不”的人,他們寧愿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位不愿意分享的年輕人。


但是,其實父母沒有理由不去教導孩子去關心他人,關心自己。孩子們應該要做到既慷慨又有尊嚴。如果你鼓勵孩子們去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感受,雖然他們不一定聽你的話,但是他們很快就會學會互惠的原則:如果你不去體諒別人,他們可能就不會體諒你,而你周圍的人也不太可能會相互體諒。

 

2、父母善良的行為,對孩子的引導性很強


由于性別的差異,很多父母在不同性別的品格培養上會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家庭和學校會傾向于鼓勵女孩子善良有愛心,男孩子則要堅強、有進取心和成就。而今天,家長和老師都能夠正確的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女孩的自信心和領導力。


然而不幸的是,在男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對于男孩在慷慨和樂于助人這方面的品格培養卻有所欠缺,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整體更強調進取精神,而對于關愛他人程度有所降低。

 

孩子們對這一切其實會比大人來的要更加敏感。他們可以看到,同齡人因為成績好或者達到了目標獲得了獎勵,而并不是很為他們表現出的慷慨而受到表揚。他們看到成年人在標榜自己的成就的同時,并沒有對自己的品行有太多的重視。


微信圖片_20200424160356.jpg


父母應該把一些好的品格傳承給下一代,但是我們現在反而是正在弱化這種品格的傳承,取而代之的是對結果的最求,比如孩子開始上學之后我們會發現,我們最后問的問題很多都跟孩子的學業成就相關:



你的球隊贏了么?


成績是怎么樣?


排名是多少呀?


....



這其實是父母有意無意地把關注點落在了孩子的成就上面,很多人其實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時候,我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下意識地去避免、減少對孩子成就的過分關注,取而代之的是把我們關注的重點落在孩子日常等美好品格的培養和體現中,其實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成長都大有幫助。


從最日常的溝通交流問問題開始,比如說在家庭聚餐的時候,我們可以多去跟孩子說:



你們做了哪些幫助別人的事情呀?



微信圖片_20200424160402.jpg




起初,孩子們普遍都會說“我忘記了”,但是一段時間之后,他們就會給出更詳細的答案。“我跟一位沒有零食的朋友分享了我的食物。”或者“我幫同學去分析她在測驗中做錯的題目”。他們開始尋找幫助他人的機會,并采取行動給予幫助。

 

作為父母,我們也試圖跟孩子們分享我們幫助他人的經驗,并試著讓那些力所能及卻沒能付諸的行動都變得有意義。


告訴孩子們,當沒有站出來為被欺負的孩子說話時有多么的后悔,可能會促使孩子們有一天能挺身而出。告訴孩子們當自己退出團隊而使得團隊進入尷尬境地的情景,可能會促使孩子更仔細地考慮自己對他人所負有的責任。

 

關鍵在于,不要把孩子強塞進仁慈或者關心他人的枯燥說教里,而是要表現出這些品質是會被注意到的,是值得重視的。孩子們天生是樂于幫助別人的,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會表現出對他人的需求有天生的理解。 



3、給孩子分享的選擇,比強迫他去分享更有效

孩子到了一歲半左右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愿意參與到幫忙擺桌子、掃地、打掃家里的游戲之中。而等到他們長到兩歲半的時候,很多孩子會愿意把自己的毛毯,分享給感到寒冷的人。

 

但是太多的孩子會把善良當做是一種瑣事,而不是一種選擇,而我們可以改變這一點。


實驗表明,當我們給孩子以分享的選擇時(分享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強迫去做的事情),他們以后變得慷慨大方的幾率,是強迫孩子去分享的時候的兩倍。當孩子們因為幫助而受到表揚和認可時,他們更有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次給他人提供幫助。


我們也可以建議我們的孩子注意他們所結交的朋友。心理學家區分了兩種交朋友的途徑:一種是地位(讓自己占據支配地位并吸引注意力),一種是好感度(來自友好和善良的人格)。


微信圖片_20200424160409.jpg


青少年往往會被吸引到地位上,會喜歡圍著看起來優越的、酷酷的孩子們,即使他們看起來不是很友好。每個家長都可以把孩子的行為與自己曾經的經歷聯系起來,因為孩子的行為從來不是沒有來由的。


孩子們很快就會以成年人同樣的思維去欣賞同齡人,比如,欣賞那些跑的最快的,或者才藝表演中獲勝的人。我們知道家長不應該監督孩子們的友誼,但是我們也認為,讓孩子們注意那些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同學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以問問這些孩子們是如何對待他人的,以及他們給別人帶來的感受如何,這是與有類似價值觀的孩子建立友誼的開端。


我們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們,他們不應該和那些在自助餐廳里或者圖書館里嬉笑打鬧的孩子們在一起,他們應該更多的去看一看那些幫著別人撿起托盤的同學們。



4、懂得關心他人的孩子,更可能擁有成功而充實的生活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過分強調個人成就可能會導致關懷品質的缺乏。但是實際上,我們并不需要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二者是不沖突的)。事實上,教會孩子去關心別人,可能是讓他們為擁有成功而充實的生活而做準備的最好途徑。

 

相當多的證據表明,幫助他人的孩子,最終比那些沒有幫助別人的孩子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幼兒園里被老師評價為樂于助人的男孩,在30年后年收入會更多。那些愿意幫助、合作、與同齡人分享的中學任,與不樂于分享的同學相比表現也更加優異,獲得了更好的標化考試成績。


此外,八年級時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在五年前往往不是最好的,他們反而是那群被同學和老師評為最樂于助人的人。父母重視樂于助人、尊重和善良品格的孩子們表現,會比那些父母僅僅注重學業上出類拔萃、考上好大學、事業成功的孩子,在學校有著更好的表現。


微信圖片_20200424160417.jpg




這樣的結果,部分是由于孩子們對他人的關注會促進支持性關系的發展,并有助于預防抑郁癥的產生。愿意關心他人的學生,也傾向于把他們的教育視為未來對社會貢獻所進行的準備,這種觀念會激勵著他們堅持學習,即使學習是枯燥無味的。


在成年后,慷慨的人往往比不那么慷慨的同齡人收入更高,績效評價更好,晉升機會也更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幫助他人時發現了學習更廣泛層次的意義,開拓了更深層次的人際關系,并最終提高了創造力和生產力。

 

同時,善良和分享也能讓孩子感到快樂。 在一次實驗中,幼兒會收到屬于自己的餅干,然后大人們會邀請孩子們,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給一個木偶,木偶如果吃到食物就會說“好好吃!” 


研究人員會給孩子們的面部表情去打分,發現分享食物似乎比獨享這些食物能帶來更多的快樂。當孩子們分享出去的食物是從自己的碗里拿出來的,而不是從其他地方得到的,這時他們是最快樂的~


微信圖片_20200424160423.jpg




心理學家稱之為“助人快感”,而經濟學家稱之為“給予溫暖光芒”,神經科學家發現慷慨給予會激活我們大腦中的獎勵中心。進化生物學家則觀察到,我們因為幫助別人從而緊密聯系在一起。達爾文寫到“一個總是愿意相互幫助的部落,將戰勝大多數其他部落,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當然,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并為他們的成就感到驕傲和快樂,但擁有仁慈的品格并不需要以孩子的成就感為犧牲。


養育孩子的真正考驗不是你的孩子取得什么成就,而是他們未來會成為誰,他們如何對待他人。如果你教會他們友善,那么你就不僅僅是讓孩子做好了成功的準備,同時也讓孩子有更多的朋友和更良好的人際關系。


添加微信:jmgjy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