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越禁止,孩子越想要,真相扎心了
01
有媽媽說,幾乎每天從睜開眼開始,就要開始跟孩子較勁了。
“今天降溫,來穿上這件外套!”
孩子卻還是喜歡那件愛穿的薄T恤,他可不管外頭降了多少度。
“不要在外邊買那些辣條吃!”結果一有機會就吃。
“做作業不要在書桌上亂寫亂畫!”偏要畫得慘不忍睹。
……
天天嘮叨,可孩子還是會狀況不斷。
結果最后都要大發脾氣,孩子怕打才聽從安排。
可只能管一下子,第二天又是這樣。
有時就像一場貓爪老鼠的游戲。
兩個人會都會弄得很累。
到最后會發現這個真相:大人越禁止,孩子越想要。
02
你越禁止,我越要做給你看看。
在我家附近的公園,有一條人工小溪,里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
最近是枯水期,小溪里的水很小。
孩子們就喜歡在這里玩。
小小魚每次來這里都說要“冒險”一番。
那天遇到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跟8歲左右的姐姐也在那玩。
姐姐爬過大石頭,弟弟也費力地爬過大石頭。
姐姐趴在石頭上,把水伸到水池里時,弟弟也想這樣做。
這時我提醒他不要這樣做,因為可能會扎進去。
但是小家伙可不信,模仿姐姐的樣子去做。
但姐姐意識到了危險,就把弟弟拉了起來,玩其他的去了。
后來,姐姐踩著大石頭從小溪上橫跨,弟弟也想做。
他小心翼翼地跟著姐姐。
這時他真有可能會掉進水里,雖然水不深,但是弄濕衣服鞋子,也是個麻煩。
我大聲喊著“快點回去,退回去,這里你跨不過來!”
可他反而興沖沖地想繼續走,但是腳下的石頭一晃,小家伙嚇得沒動了。
這時他進退兩難,姐姐也沒有力氣幫他。
后來我到岸邊把他提了上來。
我想,孩子們真是一個樣!
小小魚也是這樣,我不讓他做的事,他反而更想去做,急著想去表現自己的能力。
也許我們的“禁止”反而激發了他們的斗志和興趣。
它更像是一種引誘!

03
每個孩子都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和獲得關注。
超過自己的爸爸,幾乎是每個小男孩的愿望。
比如小男子漢們特別喜歡展示自己的力量。
看到家里大大的快遞箱子。
我就跟小小魚說“不能搬,你搬不了的。”
沒想到他一定要搬,幸好里面的書不重。
他搬了幾步路,放下來跟我說“我力氣大吧!”
“真不錯,但是下次還是先試一下,不要太猛,小心受傷啊!”
可到了下次,他又會這樣。
今天跟你說能抱起自己的同學。
過幾天又說能背起爺爺。
還嚷著要背我,證明他沒有說假話,是有這么大的力氣。
當我們明白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就能知道怎么做了,怎么引導孩子。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個體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
所以,只是禁止,沒有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動機,也沒有讓孩子去明白你的心意。
那孩子肯定不會聽你的。
那些經常違反規定,跟老師或者父母對著干的孩子。
往往被稱之為“問題孩子!”
其實他們內心非常清楚自己在干嘛。
而且能感受到這樣做給自己帶來的優越感——獲得尊重和關注。
他們只是找錯了辦法,從正面沒有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肯定。
因為父母忽視,老師打擊,那怎么會聽父母老師的話。
就算渴望溝通,也會被一些刺耳的話刺激,或者干脆閉合自己,躲進自己構建的心理安全屋。
最后結果就是對抗、誤解、傷害……

04
怎么跟孩子說“不”,我覺得是最難的。
我們一直在給孩子立規矩,給界限。
孩子其實也一直在找父母界限。
一旦雙方找到了一個契合點,那彼此就會適可而止,不會越界。
親子關系也會融洽平和。
給大家3個建議:
1、首先是父母自己要反省自己的觀念、行為和語氣。
因為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期望不可能總是一致的。
為什么說孩子小的時候好帶。
因為孩子會聽父母的安排,這符合父母的期待。
但是等孩子有了自己想法后,自我意識覺醒后,就會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走。
親子間的矛盾就產生了,就好像一場爭權的游戲。
有時跟孩子絮絮叨叨各種“禁止”事項。
利用父母的權威或者規矩來直接禁止孩子,有時的確能達到很好的管教效果。
孩子會顯得乖巧懂事,直接也能省心省力。
但是這樣的“禁止”根本無法讓孩子真的養成好習慣。
更別說讓孩子自律。
有心理分析師說孩子要經歷幾次真正的“叛離”,才能真正長大。
而最后的結果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就奠定了。
比如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父母跟他的溝通方式、相處方式就已經決定了今后的路。
假如父母會自我反省,能給予孩子民主、自由的空氣,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
那所謂的“叛離”只會是個性的表達,而不會成為親子對抗的導火索。
2、無論什么時候,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吵鬧時,你大聲吼:“不要哭了!不要鬧了!”
也許孩子會哭得更大聲。
為什么不把焦點轉移一下,不要關注孩子的哭聲大小,或者急匆匆地想壓制孩子的情緒。
而是平靜一點,分析孩子為何會哭。
他們也許是覺得無聊或者難受。
或者剛剛一個小舉動讓他生氣了,而大人根本就沒看見。
比如有時你把孩子杯子里剩下的那一點點飲料倒掉,而沒有問他。
他們會氣急敗壞地跟你索要。
你覺得那無關緊要,可他也許是想著慢慢品嘗呢。
我們就是有太多自以為是的父母,覺得自己能取代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3、給孩子一種正面的引導,而不是負面的暗示。
跟孩子說不的時候,不妨告訴孩子可以怎么做。
因為你說不行、不許的時候,孩子也許就聽到了后面的詞,而那個不字被自動過濾了。
比如一歲多的孩子,有時會伸手打人。
有時他們也許就是想打一個招呼,有時是為了爭東西。
父母趕緊喊道“不準打人!”
孩子樂呵呵地打了下去。
有時,一歲多的孩子拿著你的杯子,你著急地喊“不要扔了啊!小心點!”
也許孩子就把杯子給扔了下去。
他就覺得這個好玩,能看到你著急的樣子。
這些“不”其實就是一種負面的暗示。
就好像在告訴孩子這樣去做。
05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時,不要揪著不放,逼著孩子去改,去聽話。
不妨多去看看這個問題產生的緣故。
因為孩子的很多的問題,是父母導致的。
父母倘若能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平和地跟孩子說說話。
能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傾聽孩子。
當父母做好了,孩子的問題就會消失。
好習慣的養成更不是靠打壓達到目的,而是靠父母言傳身教,需要時間積累。
而真正的自律更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尊重的基礎上。
推薦閱讀
-
金芒果教育|為什么上大學后,無數的年輕人卻走進了心理咨詢室?
2025-11-03 15:09:26?521 次
-
金芒果教育|不能容忍孩子不優秀是個什么心態
2025-10-20 17:28:50?615 次
-
金芒果教育|你對孩子的不耐煩,藏著自己的能量缺口
2025-10-13 14:57:14?614 次
-
金芒果教育|不是培養孩子聽話,而是培養強者思維
2025-09-30 15:17:37?637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