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导航,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欧美私人情侣网站,97伦伦午夜电影理伦片

為什么越禁止,孩子越想要,真相扎心了

01


有媽媽說,幾乎每天從睜開眼開始,就要開始跟孩子較勁了。

“今天降溫,來穿上這件外套!”

孩子卻還是喜歡那件愛穿的薄T恤,他可不管外頭降了多少度。

“不要在外邊買那些辣條吃!”結果一有機會就吃。

“做作業不要在書桌上亂寫亂畫!”偏要畫得慘不忍睹。

……

天天嘮叨,可孩子還是會狀況不斷。

結果最后都要大發脾氣,孩子怕打才聽從安排。

可只能管一下子,第二天又是這樣。

 

有時就像一場貓爪老鼠的游戲。

兩個人會都會弄得很累。

到最后會發現這個真相:大人越禁止,孩子越想要。

 

02


你越禁止,我越要做給你看看。

 

在我家附近的公園,有一條人工小溪,里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

最近是枯水期,小溪里的水很小。

孩子們就喜歡在這里玩。

 

小小魚每次來這里都說要“冒險”一番。

那天遇到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跟8歲左右的姐姐也在那玩。

 

姐姐爬過大石頭,弟弟也費力地爬過大石頭。

姐姐趴在石頭上,把水伸到水池里時,弟弟也想這樣做。

這時我提醒他不要這樣做,因為可能會扎進去。

 

但是小家伙可不信,模仿姐姐的樣子去做。

但姐姐意識到了危險,就把弟弟拉了起來,玩其他的去了。

 

后來,姐姐踩著大石頭從小溪上橫跨,弟弟也想做。

他小心翼翼地跟著姐姐。

這時他真有可能會掉進水里,雖然水不深,但是弄濕衣服鞋子,也是個麻煩。

我大聲喊著“快點回去,退回去,這里你跨不過來!”

可他反而興沖沖地想繼續走,但是腳下的石頭一晃,小家伙嚇得沒動了。

這時他進退兩難,姐姐也沒有力氣幫他。

 

后來我到岸邊把他提了上來。

 

我想,孩子們真是一個樣!

小小魚也是這樣,我不讓他做的事,他反而更想去做,急著想去表現自己的能力。

也許我們的“禁止”反而激發了他們的斗志和興趣。

它更像是一種引誘!


微信圖片_20200313101034.gif



03


每個孩子都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和獲得關注。

超過自己的爸爸,幾乎是每個小男孩的愿望。

 

比如小男子漢們特別喜歡展示自己的力量。

看到家里大大的快遞箱子。

我就跟小小魚說“不能搬,你搬不了的。”

沒想到他一定要搬,幸好里面的書不重。

 

他搬了幾步路,放下來跟我說“我力氣大吧!”

“真不錯,但是下次還是先試一下,不要太猛,小心受傷啊!”

 

可到了下次,他又會這樣。

今天跟你說能抱起自己的同學。

過幾天又說能背起爺爺。

還嚷著要背我,證明他沒有說假話,是有這么大的力氣。

 

當我們明白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就能知道怎么做了,怎么引導孩子。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個體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


所以,只是禁止,沒有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動機,也沒有讓孩子去明白你的心意。

那孩子肯定不會聽你的。

 

那些經常違反規定,跟老師或者父母對著干的孩子。

往往被稱之為“問題孩子!”

 

其實他們內心非常清楚自己在干嘛。

而且能感受到這樣做給自己帶來的優越感——獲得尊重和關注。

 

他們只是找錯了辦法,從正面沒有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肯定。

因為父母忽視,老師打擊,那怎么會聽父母老師的話。

就算渴望溝通,也會被一些刺耳的話刺激,或者干脆閉合自己,躲進自己構建的心理安全屋。

最后結果就是對抗、誤解、傷害……


 微信圖片_20200313101029.jpg



04


怎么跟孩子說“不”,我覺得是最難的。

我們一直在給孩子立規矩,給界限。

孩子其實也一直在找父母界限。

 

一旦雙方找到了一個契合點,那彼此就會適可而止,不會越界。

親子關系也會融洽平和。

 

給大家3個建議:

1、首先是父母自己要反省自己的觀念、行為和語氣。

 

因為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期望不可能總是一致的。

為什么說孩子小的時候好帶。

因為孩子會聽父母的安排,這符合父母的期待。

 

但是等孩子有了自己想法后,自我意識覺醒后,就會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走。

親子間的矛盾就產生了,就好像一場爭權的游戲。

 

有時跟孩子絮絮叨叨各種“禁止”事項。

利用父母的權威或者規矩來直接禁止孩子,有時的確能達到很好的管教效果。

孩子會顯得乖巧懂事,直接也能省心省力。

 

但是這樣的“禁止”根本無法讓孩子真的養成好習慣。

更別說讓孩子自律。

 

有心理分析師說孩子要經歷幾次真正的“叛離”,才能真正長大。

而最后的結果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就奠定了。

 

比如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父母跟他的溝通方式、相處方式就已經決定了今后的路。

假如父母會自我反省,能給予孩子民主、自由的空氣,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

 

那所謂的“叛離”只會是個性的表達,而不會成為親子對抗的導火索。

 

2、無論什么時候,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吵鬧時,你大聲吼:“不要哭了!不要鬧了!”

也許孩子會哭得更大聲。

 

為什么不把焦點轉移一下,不要關注孩子的哭聲大小,或者急匆匆地想壓制孩子的情緒。

而是平靜一點,分析孩子為何會哭。

他們也許是覺得無聊或者難受。

或者剛剛一個小舉動讓他生氣了,而大人根本就沒看見。

比如有時你把孩子杯子里剩下的那一點點飲料倒掉,而沒有問他。

他們會氣急敗壞地跟你索要。

你覺得那無關緊要,可他也許是想著慢慢品嘗呢。

 

我們就是有太多自以為是的父母,覺得自己能取代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3、給孩子一種正面的引導,而不是負面的暗示。

 

跟孩子說不的時候,不妨告訴孩子可以怎么做。

因為你說不行、不許的時候,孩子也許就聽到了后面的詞,而那個不字被自動過濾了。

 

比如一歲多的孩子,有時會伸手打人。

有時他們也許就是想打一個招呼,有時是為了爭東西。

 

父母趕緊喊道“不準打人!”

孩子樂呵呵地打了下去。

 

有時,一歲多的孩子拿著你的杯子,你著急地喊“不要扔了啊!小心點!”

也許孩子就把杯子給扔了下去。

他就覺得這個好玩,能看到你著急的樣子。


這些“不”其實就是一種負面的暗示。

就好像在告訴孩子這樣去做。



05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時,不要揪著不放,逼著孩子去改,去聽話。

不妨多去看看這個問題產生的緣故。

 

因為孩子的很多的問題,是父母導致的。

父母倘若能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平和地跟孩子說說話。

能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傾聽孩子。

當父母做好了,孩子的問題就會消失。

 

好習慣的養成更不是靠打壓達到目的,而是靠父母言傳身教,需要時間積累。

而真正的自律更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尊重的基礎上。